时间:2023-01-18 19:28:43 | 浏览:1107
郑元和于元末明初(1358—1398)由恩平迁阳江,在平地五甲(岗列街道、北惯镇一带)立籍,成为阳江平地始祖。他生3子,长子郑云、次子郑韶、三子郑护,分列三大房,现分布在北惯、那龙、田畔、合山、江城区等地,共13条自然村,人口4400多人。
二房:郑韶—郑普明—郑真—郑三赦(迁居那料)。
三房:郑三赦—郑蓝田—郑粤台—郑确吾—郑云就—郑电修—郑礼用—郑儒兴(字昌臣)乾隆12年(1747)定居阳东县田畔那甲乡那栋(南朝村),至今1400人。
阳江“郑姓”起源还有其他说法:
于明末(1552—1644)由新会市迁来阳江岗列新朗一带定居。现分布在阳春马水,阳东北惯、大八、新州、原三山,江城区岗列、城西、白沙等8个镇(街道)共19条自然村,人口9350多人。
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由新会市冲榜村迁来阳江石仑郑屋寨。现分布在北惯、东城、雅韶、新州、岗列等6个镇(街道)的8条自然村,人口2750多人。
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杭海迁来平冈观寨垄、阳西县程村石牌夏溪村。现分布在程村、织、平冈等地方的22条自然村,人口5000多人。
于清初(1645—1661)由茂名迁来阳西县新圩镇。现分布在新圩镇、儒洞镇、上洋镇等地的20条自然村,人口2410多人。
于明末清初(1628—1661)从福建漳州南靖县迁来阳春。现分布在陂面镇、马水镇、潭水镇、岗美镇、永宁镇、圭岗镇等6个镇的12条自然村,人口3540多人。
于明末(1628—1661)从恩平市迁来阳春三湖。现分布在陂面镇、合水镇等地的10条自然村,人口1400多人。
于明崇祯11年(1638)从福建漳州南靖县小山城横坑迁来阳春陂面镇东湖村,现分布在陂面镇5条自然村,人口940多人。
于清初(1645—1661)从恩平迁新兴,再由新兴迁来阳春合水镇七星、那魁,2条自然村现有人口220多人。
于清末(1875—1911)分别从新兴、中山迁来阳春石望镇。现分布在中间村、建设村、八甲镇高屋、合路、水竹根等5条自然村,人口300多人。
于清康熙52年(1713)迁来阳春三甲镇,现有人口150多人。
1、岗列街道:湖尾、新朗
2、平冈镇:南山、灰窑、郑村
3、原三山镇:郑屋寨
4、北惯镇:榕树村、牧湖
5、白沙街道:华溪
6、雅韶镇:石桥
7、东城镇:郑屋寨
8、程村镇:石牌
如有错漏,还望指正。
入阳江始祖郑元和于元末明初(1358—1398)由恩平迁阳江,在平地五甲(岗列街道、北惯镇一带)立籍,成为阳江平地始祖。他生3子,长子郑云、次子郑韶、三子郑护,分列三大房,现分布在北惯、那龙、田畔、合山、江城区等地,共13条自然村,人口44
广东省海上搜救中心3日凌晨通报,海上风电场项目施工浮吊船“福景001”轮于2日凌晨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走锚遇险,目前该船已沉没,27人落水失联。搜救行动正在紧张进行中。据通报,2日凌晨3时50分,阳江市海上救援中心在广东海事监管指挥系统值守中
据有关统计,阳江境内人口超过10万人的姓氏有陈、黄、林、梁、李、刘六大姓,而陈姓又是六大姓氏中人数最多的。阳江陈姓一共分五支,具体如下:报村-陈姓始祖:陈策兄弟二人于明洪武年间自台山县汶村迁来报村。分布一:陈策有三子,长子陈登乔于清顺治四年
洛宁姓氏文化研究会李念东一、漫话姓氏二、话说河南姓氏三、洛宁县姓氏情况四、寻根问祖五、刘姓的起源与分布六、赵姓的起源与分布七、李姓的起源与分布八、张姓的起源与分布九、王姓的起源与分布十、郑姓的起源与分布王姓的起源与分布王姓是一个源头众多、族
百家姓篇将从每个姓氏在历史长河中挑选出各大领域出色的人物进行展示。吴姓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据2018年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大陆地区吴姓人口总数约为2780万人,排名第9位。1.吴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
在封建王朝,皇帝为了得到大臣们的忠心,除了给予他们丰厚的物质奖励以外,也会赐予他们一些精神财富,比如“赐姓”对于古代的大臣来说,就是一个莫大的殊荣。赐姓,也叫赐国姓,简单来说就是皇帝会把自己的姓氏赏赐给对国家有着积极贡献的臣子,以此来证明对
郑姓为一个汉姓,在中国《百家姓》中排第7位。按照人数来算,现今在中国大陆排名第21位,在台湾排名第12位,在韩国排名第5位。中文的郑姓 渊源 出自姬姓。依照《姓纂》上的说法,“周厉王少子友,受封于郑(在今陕西省华县西北),是为桓公。生武公,
郑姓在福建有125万人左右,排名第8位,而郑姓在全国排名只在第21位,说明郑姓在福建的占比还是比较高的。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先秦时期,郑姓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区,战国时期郑姓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等地。魏晋南北
天之悠悠地之茫茫,天下郑姓源远流长始祖桓公西周名相,受知太祖国史表彰文相武将历朝忠良,同心辅隋鼎力助唐弘毅道远千帆竞飏,光大传统威振四方郑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在第7位,如今他的总口数量来到1240万,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23位的大姓。郑
郑 zhèng据《唐书》所记,周宣王(前827—前782)封母弟王子友为郑桓公(今陕西华县一带)。后来,郑建立了郑国(前806-前771),其后代为郑氏。又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记:“周厉王子友封郑,后灭于韩,子孙播迁陈、宋间,以国为氏。
郑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二十一大姓,在粤闽台浙地区最为昌盛。当今郑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93%,总人口大约在1240万。郑的名义郑,是古邑名,为西周厉王的儿子友的封地,古地在今陕西华县西北,周平王东迁,郑也东徙今河南新郑。这是郑的本义。
在不同历史时期,至少存在过三个郑国,它们就是郑姓的主要起源!商朝时期,商王武丁有一个儿子因为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因此被称为子奠(商朝王族是子姓)。子奠又被称为奠侯,他是商朝一方国的首领。他的方国就被称为子姓郑国。商朝灭亡以后,子姓郑国也随之
郑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2013年,中国郑姓户籍人口1240.6875万
得姓始祖郑桓公,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姬姓,名友,周宣王(西周第十一代君主)的弟弟。周幽王(西周第十二代君主)当政时,郑桓公预感西周将灭亡,听从太史伯的建议,在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将部族、家眷等东迁到雒邑luo"yi(一般指洛邑,洛
选自〔魏晋〕郑道昭《郑文公碑》郑姓源自姬姓,系周厉王少子宣王同父异母少弟姬友之后。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宣王封姬友为京畿郑国(今陕西华县)之侯。周幽王时,姬友任司徒,见王室多故,遂将部族家属、财产连同商人迁至郐、虢两国之间,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