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0 19:49:46 | 浏览:1475
始祖克敏公,唐朝郭子仪第二十五世孙,属郭子仪长子曜公支系。元初至治年间自江西庐陵徙居邵阳西乡紫阳白竹桥(今隆回县桃洪镇白竹村),派衍今隆回县桃洪镇、北山镇、雨山铺镇、六都寨镇、石门乡,洞口县山门镇、桐山乡、毓兰镇,武冈市邓家铺镇、新宁县安山乡等处。
克敏公生柱媲,柱媲生念琮,念琮生永隆、永武、永茂、永义(居邵东洪桥,未合谱)、永信四子。
一、永隆公裔:
永隆生希颜、希铭二子。希颜生必生、必高二子,必生生原通,必高生原聪、原明、原善、原吉四子。希铭生必用,必用生原璋、原珪、原理三子。
(1)原通公房
原通公生应斌、应真、应才三子,居隆回县桃洪镇烟霞村,应斌裔居乾井,应真裔居高塘,应才裔居寨下。外迁者除因学因工往外者外,有应才裔世柏居溆浦县塔峰镇,世卿居洞口竹篙塘,恒余徙居江西,恒志徙居武冈法新乡飘坪村六组,恒飞徙居城步儒林镇解放街,恒宁徙居溆浦县两丫坪镇姜子冲。
(2)原聪公房:
原聪公房派衍隆回县石门乡雉田冲,原聪生应鸣、应龙、应学、存义四子,应龙、应学数传未详。
应鸣公裔居雉田冲栗树铺村、尚德村等之廖子塘、大公坝、郭家排、曾家当头、马嘶园、坪树庙、沉水等处。
存义公,明初返居江右新昌县义均乡十七都(世系存疑),其曾孙城暄、城琮兄弟于明成化间自江西复迁邵西隆回六都宁田(今隆回县六都寨镇芙蓉村附近),子孙聚居于芙蓉村附件,散布六都寨镇桥连大山冲、金龙村、洪江村及荷田乡陈家村、恒江村黑泥塘、七江乡等处。
(3)原明公房:
原明公房派衍隆回县北山镇蒙田村。
(4)原善公房:
原善公房派衍隆回县城桃洪镇东南滩头河汇入资水处南北两岸之杨桥山、寺山村石板江、荷叶塘、姚家铺等处。外迁者如景恒裔居会同县广坪乡,景贵裔居雨山铺镇和平村,名吉徙居会同县广坪乡广坪村,名寿居绥宁县。另外,有奉虎公,世系不明,清时徙居桃洪镇,挂靠至原善公之孙仲踏公位下,其裔分两支,景贵裔居桃洪镇寺山村石板江,与原善公房思称公裔同居,景松裔徙居武冈菖蒲山。
(5)原吉公房:
原吉公生应清,应清生仲权、仲纪,派衍两支。
仲权公派衍隆回县陈桃洪镇东南滩头河汇入资水处南北两岸之观山村观山大院、斗家、杨桥山、小江口;桃花坪;高村;南山坪村马塘等处。其裔外迁者如:名赞徙居绥宁县李熙桥;大典公裔居会同县瓦窑;景昌裔居城步县儒林镇;宗尧公徙居隆回县石门乡雉田冲尚德村毛家冲,衍数百人;景孚公裔居城步县平水江,衍数十人;经厚裔居武冈市区。
仲纪公派衍隆回县北山镇大村。
(6)原璋公房:
原璋公生应昌,应昌生仲全、仲渊、仲亮、仲澄四子。
仲全公裔居桃洪镇白竹村大井,其裔景宁公支分桃洪镇白里村李思坝,世昌公徙居会同县,世骏公裔居李思坝,思信公裔支分湘乡五都月塘冲。
仲渊公裔居桃洪镇白竹村上车田。
仲亮公裔居桃洪镇白竹村下车田,其裔时通徙居桃洪镇桃花坪毛子石,义贵公支分雨山铺镇长扶村。
仲澄公裔居桃洪镇白竹村井塘冲,其裔福继公支分桃洪镇紫溪村黄泥井。
(7)原珪公房:
原珪公房派衍桃洪镇了桥。
(8)原理公房:
原理公房派衍桃洪镇丘湾江。
二、永武公裔
永武公生希圣,希圣生公继、原洪、发贤(与原洪公同前武攸板仓,未合谱)三子。
(1)公继公房
公继公自邵西白竹桥徙居武攸山门信龙里(今洞口县山门镇),派衍洞口山门镇、桐山乡、毓兰镇等处。公继公生朝英、朝俊、朝茂三子。朝英生必聪、必志,朝俊生必贵,朝茂生必庸、必亮(十三传)、必文(一传)。
必聪公五传派衍景风、景珊两房。景风公派衍山门镇栗田村,其裔国先公支分栗山村塘现,国先裔世益又徙居洞口县高沙镇木瓜乡金山村塘头。景珊公亦派衍山门镇栗田村,其裔国进、国梁两支后裔居洞口县桐山乡飞山村塘坎溪、客溪龙凤山。
必志公派衍洞口县桐山乡马颈骨村龙井院,其裔国焘支分龙泉塘。
必贵公生文高、文海二子。文高生良玉、良循、良绍。良玉公派分远宥、远松两支,远宥公裔居山门镇塘下,远松公裔居洞口县高沙镇温塘村,其裔国泰又自温塘徙居石江镇江潭村。良循公裔居洞口县毓兰镇桃树、双桂等村。良绍公生友贤、友直,友贤公裔散布四处,其中国勋裔居山门镇栗田村竿子塘,国藻裔居洞口醪田镇书院村,国廉、国宜裔居桐山乡马颈骨村龙井,国珠裔居山门镇小桥村三岔路,万湘裔居桐山乡马颈骨村及山门镇楠木村。文海公派衍山门镇栗田村竿子塘。
必庸公派衍洞口县桐山乡龙桥村三板桥,其裔珍耀公支分溆浦县龙潭镇岭脚村,咸益公徙居黔阳县洗马镇,珍财徙居洞口县渣坪,咸生公裔居山门镇岩塘村竹林。
(2)原洪公房
原洪公携弟发贤徙居武攸板仓,原洪生任俊,任俊生趾正、趾贵二子。趾正与发贤房仍居板仓,未合谱。趾贵生发兴、发寿二子。
发兴公房派衍新宁县安山乡新安村落马头。
发寿公生敬供、思容、思宣、思宜。敬供徙居武冈市邓家铺镇东旗村郭家大院子,其裔荣魁支分邓家铺镇朝阳湾郭家,昌志支分东旗村龙虎背,昌读支分邓家铺镇三星市,泽正、泽荣支分邓家铺镇凤凰村柏庄坳,泽梅支分朝阳湾郭家,泽仁裔徙居武冈市大坪,富求裔居东旗村洞府冲,世礼徙居凤凰村凤凰塘周家冲,仲凤公裔支分东旗村承头冲,仲凤公裔名功徙居洞口杨林乡联盟村七岩山。思容、思宣、思宜兄弟派衍新宁县安山乡新安村落马头。
永武公裔思文公原居武攸石下江,今洞口县石江镇,徙居武冈市双牌镇滔溪桥村郭家坝,历来与永隆公裔原吉公房合谱。
三、永茂公裔
永茂公房派衍隆回县桃洪镇白里村白里郭家、斋头岭。
四、永信公裔
永信公生希瑞,希瑞生必昌、必通、必达三子,派衍三房。
必昌公裔居隆回县雨山铺镇盘荷村石井北湾里。
必通公裔居隆回县雨山铺镇盘荷村石井新屋,其裔名顺徙居绥宁县水口村,尚迁公裔徙居新邵县太芝庙,衍数十人,尚述公裔徙居湘乡市酒铺乡保合亭村,衍愈百人,义文公裔居石井乾塘里,景位裔居岩井湾,景柏裔居雨山铺镇雨山社区马府塘,景和裔居洪江市。
必达公裔居隆回县雨山铺镇盘荷村石井老屋里。
始祖克敏公,唐朝郭子仪第二十五世孙,属郭子仪长子曜公支系。元初至治年间自江西庐陵徙居邵阳西乡紫阳白竹桥(今隆回县桃洪镇白竹村),派衍今隆回县桃洪镇、北山镇、雨山铺镇、六都寨镇、石门乡,洞口县山门镇、桐山乡、毓兰镇,武冈市邓家铺镇、新宁县安山
郭氏家约十二条 一、完国课(国家规定的赋税)以报君恩。 盖(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语出《诗经》)之利,感(恩)戴(德于)君恩,食德(客观存在恩)者,维(唯,只)当纳粮输(送)课(税),酬圣(君)恩于万一。乃敢藐抗玩延以干国宪(竟敢
邵阳炉前周氏 迁湘始祖梦龙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泰和县,元时迁居邵阳东乡长塘庙大树下。生汝诗、汝滨、汝海、汝寿、汝祥、汝清,诗公派衍湘潭龙山,滨公派衍富阳,寿、祥、清三公派衍库里,海公派衍炉前。清乾隆58年(1793)、咸丰10年(186
邵阳六逸山前吴氏 始祖家相公,抚州金溪人,清嘉庆间从其祖贸易宝庆。至同治时,子维新入籍于邵,居六逸山。邵阳九公桥谢吴氏 始祖隆庆公,原姓谢,随母再嫁吴氏,念吴氏无嗣,故复姓谢吴。洞口山门吴杨氏 该族本杨姓,一世元翁公,字善长,原籍沅州
邵阳、祁阳萧氏 鼻祖鼎公,居江西泰和县,传四世至一菊公,携九子一女迁武攸,第五子汉公,又生十子,其中少汉八郎生应寿、应登、应星。应寿居邵阳黄粟山,应登居邵阳兔子陂,应星居祁阳白望陂拔茅冲。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始修族谱,嘉庆三年(17
《郭氏家族》作词:郭家源作曲:郭家源演唱:郭家源旁白:在唐朝时期,有这样一位名将,他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但却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他就是汾阳王郭子仪,后来,他的故事被世人一代代传唱…孝
广西荔浦:韵姑琳金泰焕章文明佐祖世贤良。广西钦县大寺系:朝源粤东,富贵铭钟,远达英雄。广西浦北:乃志大崇(洪)天万载恩。广西平南:立志家廷起贤良佐大光。广西平南马练:金发业永远。广西贵港九槐:立志家庭起贤良。广西博白:朝宗纯久(九)廷承道统
什么是堂号?堂号和郡望一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在旧时中国各姓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 "XX堂"。在海外的宗亲社团和各姓联谊会所,也往往挂有写着"XX堂"的灯笼和牌匾。这
郭氏家书-郭氏家谱族谱字辈排行46-61字辈排行…忠文立世高山远大扬家勤业国运兴盛
央视《中国百家姓》摄制组——人物专访:贾祝文先生讲述郭氏的历史传承和郭氏家风家教内容的形成 2018年初,央视《中国百家姓》摄制组到山西太原阳曲县的郭氏祖堂进行拍摄,在那里,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中国唐史学会会员、郭氏文化及郭子仪研究学者、长篇
中华郭氏源远流长,英贤辈出,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族群。以“黄帝苗裔、二虢鼎周、序封阳曲”为标志的历史坐标,象征了中华郭氏的历史定位;以“林宗振汉、子仪鸣唐”为代表的郭氏英雄人物,形成了中华郭氏“厚德载道、爱国孝亲”的文化内核。郭氏——黄
2018年2月1日(农历 腊月十六),正值隆冬之际,天朗气清, 暖意融融,年味飘香,角屋郭氏家族在白鹅乡角屋村隆重举行怀德堂重修竣工典礼及祖牌升座仪式。典礼现场张灯结彩,彩旗招展,更有身穿红色旗袍风姿卓绰的礼仪小姐列成两行,恭迎嘉宾的到来。
国有史,邑有志,氏有谱,为中华文化优良传统。读史可知国之兴衰变革,读志可知一方风土人情,读谱可知支分远近、家族之迁移由来。故史、志、谱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中华民族整体历史文化,不可或缺。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它是古
郭姓的发展过程郭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任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东周初年的虢序为郭姓得姓始祖。郭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44位。截至2015年,当代郭姓的人口达到1490余万,是中国第17大姓,大约
郭姓的发展过程郭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任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东周初年的虢序为郭姓得姓始祖。郭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44位。截至2015年,当代郭姓的人口达到1490余万,是中国第17大姓,大约